芍药白绢病_芍药
2021-8-15 10:14:47138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详情>>
芍药白绢病是由齐整小核菌引起的、发生在芍药的病害。主要发生在苗木近地面茎基部。初期表皮层变为褐色,逐渐向四周扩展,并在病部产生白色绢丝状菌丝;严重时茎基部及根部皮层腐烂,叶片变黄枯萎,全株枯死。
[3]
芍药白绢病发生普遍,危害严重。一般地势低、排水不良、土壤湿度过高及日照不足的地块发病严重;而土壤腐殖质丰富、含氮量高、微生物丰富、土质比较疏松的地块发病较少。
[1]
芍药白绢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合理轮作、加强田间管理和土壤消毒。发病初期,还可以采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
[1]
齐整小核菌(3张)芍药白绢病病原为齐整小核菌(学名:Sclerotium rolfsii Sacc),属半知菌亚门、小菌核属真菌。菌丝白色,有绢丝状光泽,在基物上呈羽毛辐射状扩展,有隔膜,细胞大小为235微米×10微米。菌核球形或椭圆形,直径0530微米不等,平滑有光泽。菌核在寄主表面形成,初为白色,后变茶褐色,内部灰白色。菌核萌发和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1042℃,最适温度分别为2535℃和3035℃。菌核萌发和菌丝生长的最适土壤含水量分别为40%和5060%。该病原除为害芍药外,还可为害白术、丹参、绞股蓝、黄芪、黄连、附子、茉莉、紫苑、香石竹、菊花、百合、鸢尾、太子参、玄参、桔梗、地黄等。
[1]
[4]
芍药白绢病为害症状
编辑
语音
芍药白绢病主要发生在芍药幼苗近地面的根茎部。初发生时,病部的皮层变褐,逐渐向四周发展。在病斑上产生白色绢丝状的菌丝,菌丝体多呈辐射状扩展,蔓延至附近的土表上。以后在病苗的基部表面或土表的菌丝层上形成油菜籽状的菌核,初为乳白色,渐为米黄色,逐渐为茶褐色。植株发病后,茎基部及根部皮层腐烂,水分和养分的输送被阻断,叶片变黄凋萎,全株枯死。枯死根茎仅剩下木质纤维组织,似一丝“乱麻”状,极易从土中拔出。
[1]
芍药白绢病侵染循环
编辑
语音
病菌以成熟菌核及菌丝体在土壤、被害杂草或病株残体上越冬。土壤带菌是主要初次侵染来源。病菌可通过带菌种苗及带菌厩肥、灌溉水传播,以菌核和菌丝蔓延进行再次侵染。
[1]
[2]
芍药白绢病流行规律
编辑
语音
高温高湿有利于芍药白绢病的发生。地势低、排水不良、土壤湿度过高及日照不足的地块发病严重。土壤瘠薄、含腐殖质少、土壤粘重以及比较偏酸的地块发病率高。土壤中留有未腐熟的根、茎、叶或病株残体,对病害的发生有促进作用。在高温干燥后降雨而又转晴的条件下,易造成芍药白绢病的大流行。而土壤腐殖质丰富、含氮量高、微生物丰富、土质比较疏松的地块发病较少。
[1]
芍药白绢病防治方法
编辑
语音
合理轮作:禁止连作或与其它感病寄主轮作。最好是与禾本科作物轮作35年,或水旱作物轮作。
[1]
加强田间管理:选高燥地种植避免耕翻后的表层土壤重新翻出土面。注意排水,做到雨过田干。播种或种植前最好翻15厘米深。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发现病残体、杂草要及早清除烧毁或深埋。生长期发现病株立即拔除,病穴中撒石灰粉消毒。
[1]
化学防治:为了预防发病,可用70%五氯硝基苯粉剂25千克亩或30%菲醌15千克亩,拌50千克干细土,混和均匀后,撒在播种沟内,然后进行播种可每亩用石灰50千克进行土壤消毒。发病初期,在苗田内,每亩撒施70%五氯硝基苯粉剂25千克后松土,使药剂均匀入土中。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0%克菌丹400500倍液,或25%萎锈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浇灌苗根部,可控制病害的蔓延。
[1]
生物防治:可用哈茨本霉麸皮培养物进行生物防治。具体做法是:用麦麸10千克,加水3千克拌湿,放在蒸笼里蒸1小时,待麦凉后,拌入木霉菌种250克,拌均匀即可施用。施在植株根部或茎基周围,使土壤中木霉大量生长和繁殖,可大大抑制白绢病的发生和蔓延。
[1]
毕胜,李桂兰,鹿效晶,刘景美药材白绢病及其防治[J]农技服务,1995,(第11期)29
华世珍等.作物病害防治技术.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501:40
韩富军,王卫成,任德田,贺欢,孔芬,汤玲,张成才华亭县油用芍药栽培技术规程[J]甘肃农业科技,17,(第9期)8083
傅俊范.药用植物病理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0707: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