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早期花市中的素馨花_素馨花
2021-6-10 12:40:52242
南方广州的岭南文化,讲究实用,大众,是真正的全民参与,有下里巴人和与民同乐之热烈氛围。而中国北方大部历史中都是政权所在地,土大夫和权贵云集,讲究是高雅尊贵的阳春白雪,典雅的文化氛围先只是在朝庭和士大夫阶层中流传,然后逐渐流入民间。如洛阳人赏富贵花开之牡丹和广州早期花市的主角素馨花就是典型例子。
号称富贵之牡丹花
牡丹花
素馨花
素馨花叶
洛阳牡丹花,花色泽艳丽,玉笑珠香,风流潇洒,富丽堂皇,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诗人用"花开时节动京城"来赞美,正是由于皇帝和诗人们对牡丹的偏爱,使得牡丹花成为花中皇冠。
广州早期花市中的素馨花属攀援灌木,花白素或菊黄,花型瘦小,喜温暖、湿润的自然条件,属大众小花,但因其和蔼可亲、优美、文雅而首先被大众普遍接受和喜爱。从而形成了广州以素馨花为主角的早期花市。
素馨花
素馨花朵
素馨花,原名耶悉茗花,相传为汉朝贾陆从西城带回。如今是巴基坦之国花,在该国随处可见,她不仅长在野外,且每个家庭的花园里也有种植。
南越王赵佗本是北方人,因思乡殷切,故将此花带到广州种植。故此,在汉初南越国时,河南(珠江南)庄头等地就开始种植素馨花和茉莉花了(一说这两种花为姊妹花),所以素馨花在广州种植有00多年的历史,在民国前广州芳村(可能因花香而名)一带的花市以售素馨花为主。
原产西域的耶悉茗花为何有素馨花这一美丽名字呢?这里有一个美丽的故事,相传五代时广州海珠区庄头村有个长得非常漂亮的叫素馨的姑娘,其从小偏爱耶悉茗,于是在自家种了很多,还用绿线把花串成花串,戴在颈上。时正值南汉皇帝登基,广选天下美女,于是青春靓丽的素馨被选入宫,深受皇帝恩宠。皇帝为投素馨所好,下令皇家花园广植耶悉茗花,宫女们也都要求佩戴此花。所以每天早上宫中起床梳洗之时,花飘落水,积满了下游的湖泊,形成了广州最早的流花湖。
但红颜也有调谢之时,随时间流逝,素馨在宫中老去,多情的皇帝很怀念她,在埋葬素馨之地遍植耶悉茗。南汉王朝灭亡后,庄头村村民将素馨尸骨迎回本村重葬。不久,奇迹出现了,人们惊奇地发现素馨坟头上长满了一簇簇洁白、素雅、清淡、飘香耶悉茗花,于是村人为纪念素馨姑娘,便将此花改名为素馨花。时人无论男女,广为佩戴和种植素馨花,久之佩戴素馨花之俗传遍广州城,素馨花于是消量激增,人们以拥有佩戴此花妆扮自己为荣,因而人们大量种植素馨花。清代有诗云:"三十三村人不少,相逢多半是花农,而庄头村又有"花田"之美称,村人"一生衣食素馨花",东莞人甚至称素馨花为"河南花"。
广州靠近大海,素与外通商,因而广州人很有经济头脑又很务实,不搞虚架子。在素馨花的栽培和售卖中,发现了许多商机,并利用素馨花和茉莉花之香,制成各式香茗,高级香茶,酿造素馨酒,提炼素馨香油和香精,从而又带动广州城外一众村民大面积地广为种植,在追求美好之时更追求经济效益。最后在芳村一带形成著名花市,每到年关,至除夕夜12点前,花市人山人海,花香袭人,人们拖儿带女地举家前往花市赏花、戴花、买花,而素馨花是其主要花品,别的花只是陪衬,人们把大把串成花串的素馨花佩戴在颈上,同时带回家挂在阳台,窗帘,柜台上,使整个房间飘满花香,并预祝来年风调雨顺,生活象花一样飘香甜蜜。
但随着的间的推移,著名的素馨花在民国后期逐渐退出广州花市,取而代之的是红桃(广州人读红桃为宏图)、水仙、茉莉、及大量域外品种。这可能与素馨花固有特性及广州人务实有关,虽然素馨花种植历史悠久,文化层次深厚,但素馨花一是花型小,难以在大型集会场合唱主角,二是因其为藤蔓植物,生长期须扎架支承,这样会占用较多土地,三是比别的花品种植较费工费力,会产生较高的经济成本,加上不断有外来高档品种引入,以及岭南温暖潮湿气候,名目繁多的花卉占领花卉市场,因而素馨花在与别的品种竞争中败下阵来,并让位于其他更具实力,花形硕大,颜色艳丽,典雅庄重的花卉品种。
如今素馨花在广州已难得一见,花市上更无踪影,只在广州附近的四大名园中可寻芳踪,但作为影响广州近00多年的花卉品种,曾受独宠,从宫庭到民间,人们爱之如宝。使岭南花卉人文添加浓抺重彩的一笔,却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