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访高寒岭_高寒
2021-8-11 9:21:15148
李琴
高寒岭在府谷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说起高寒岭,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雍容华贵的牡丹花,以及陕北罕见保护完整的杜松林带。
高寒岭的牡丹,耐寒抗旱,色泽艳丽。印象中,高寒岭的牡丹园极其渺小,甚至还够不上“园”的称谓,不过是一块初具规模的牡丹试验田而已,全然没有今天人们所看到的成片成片花海一样的景象。记得六七年前第一次随朋友去高寒岭,当时正值绿肥红瘦的五月下旬,牡丹的花期刚刚过去,远远望着,那或浓或淡的绿叶中,只有零星几朵牡丹在枝头摇曳。虽然看上去娇艳无比、傲然挺立,但整体并不繁华,显得有些萧条冷落。不过在海拔一千四百多米的高寒岭见到国色天香的牡丹花,对我这个第一次见到真实牡丹的人来说,无异于奇观。
高寒岭的牡丹是近年来田家寨镇引进油用紫斑牡丹人工培育而成,而远近闻名的杜松却是陕北保存最完整的天然林带,属于稀有物种,已受到国家重点保护。高寒岭本是一片原始森林,山中古木奇异,松柏常青,站在山巅极目远望,高天流云,沟壑纵横,黄绿相间,林海绵延,无形中把黄土高原上的这片土黄色映衬得分外妖娆。
第二次去高寒岭,是母亲过世后不久。当时,年迈的父亲跟着我暂住在厂子里,一整天沉默寡言。我看着极为心疼,便和先生商议,带着父亲出去转一转。可去哪里转又成了难题。父亲年老体衰,走路不是特别灵便,行动几乎都依靠着拐杖。母亲去世后更是精神状态不佳,仿佛一夜间苍老了许多。去路途遥远的景区显然不切实际,只能在周边散散心。于是,我们决定到离厂区最近的高寒岭。
那个时候,节令刚到立秋,暑气还未褪尽,艳阳像一团火球照在头顶,明晃晃的刺眼,脖子也被晒得火辣辣的滚烫。我搀着老父亲,慢慢地来到高寒岭的核心景观处,即著名作家梁衡笔下的“中华版图柏”,就近观赏左右风景。这棵版图柏,采天地之灵气、聚神州之精华,巍然屹立于海拔一千多米的高寒岭,让人不由得肃然起敬。微风轻轻拂过,松针哗啦啦地响着,一时之间,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因为不是牡丹花开的季节,又担心父亲过于劳累,故而未去牡丹园,也不知高寒岭的牡丹园究竟有了多大的变化。尽管在高寒岭只是短暂的停留,但父亲却是在母亲去世后第一次露出了笑容。
前些日子听闻高寒岭举行旅游文化节,一时兴起,便和同事相约到高寒岭观赏牡丹花。这是我第三次前往高寒岭。
厂区距高寒岭不过二十多分钟的路程,一会儿车子便停在了镇大门口。只见门前站满了游人,三五成群,谈笑风生,都在等候统一接送的面包车。去往山顶的小路极为狭窄,两边全是深沟险壑。峭壁悬崖间仅容一辆轿车通行,青砖倒立砌成的路面又曲曲弯弯、凹凸不平,坐在面包车的后座上,就好像是坐在了弹跳椅中。听车上村民说,这条上山的必经之路,过去曾是羊肠小道,经重新修葺,路面虽然增宽了不少,但也只限一辆车通过。好在短短几分钟便到了山顶,眼前豁然开朗,几进相连着的青砖小院映入眼帘。有民俗文化展览馆、陶瓷艺术室、黄河流域民俗博物馆等,里面陈列有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黑白电视机和录音机,还有一些看上去年代久远的瓦罐和名人字画。
我们一行经过小院来到山坡上。只见漫山遍野的牡丹花,宛如一幅幅精美绝伦的五彩壁画,又似连绵起伏的绚丽锦缎,流光溢彩,妖艳欲滴。那牡丹花有红的、白的、粉的、黄的、紫的,群芳斗艳,姹紫嫣红。花朵硕大,花瓣重叠,颇为厚实饱满,看上去灿烂多彩。盛开的牡丹花,仿佛巧笑嫣然、百媚千娇的美少女,将无限的美好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次造访高寒岭,间隔虽然不过六七年,但其间的变化却令人惊叹。如今,高寒岭因一眼望不到头的牡丹园而出名,因着天然杜松林带和中华版图柏而成为“人文森林公园”,我们为高寒岭而骄傲和自豪,也祝愿当地群众生活日益兴旺,日子愈加富裕。